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石湾陶艺
简述陶塑作品创作与市场的关联度
发布: 华夏珍陶阁   时间: 2019-01-25   点击: 4741

作者:苏荣发

 

市场上林林总总的产品,都离不开生产者始创付出。时间、财力、物力和脑力的付出,能否达到期望值,是生产者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我们陶塑工作者,经过自己设计创作,亲自动手捏制的作品,如果不被行内人认可,被市场所接受追捧,会感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一门师承或专心致志学来的传统手艺,能否变现为更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相信陶艺同行们经常询问反思。

 

传统的石湾陶塑作品,在过去几十年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也走出了国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感的改变,这几年的作品市场,较难出现之前的繁荣景象。同行的作者们闲聊中,也会提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意是:石湾陶塑作者,首先是怎么通过学来的传统陶塑手艺赚钱吃饭,其次才是追求个性化不断提升的艺术修为。言下之意就是:我们陶艺手作人做出来的东西,要能卖出去,才能有经济收入保障日常的开支,才能有经济来源保障更高的造诣。不能一昧把自己的构想融入到作品中,脱离基本的生存法则,罔顾市场的需求。在保证养儿育女、生活稳定时,再把更多美学艺术修为元素逐步融进作品里。

 

 

每一件陶塑艺术品的诞生,都凝聚了作者的大量心血。而每一个作者都期望作品可以长期受到大众喜欢,并有宽阔活跃的流量。例如: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引福归堂》作品,数十年来,堪称石湾陶艺作品中的佼佼者,其市场接受热度一直不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的《关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的《三星喜临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炳的《陆羽品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的《喜盈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爷孙俩》……,还有很多寓意、形态美好,工艺精良的作品也如是。

 

分析国级大师们作品的性质,离不开创作设计时融合了民俗的精华,植入了民众骨子里熟悉又喜爱的元素,围绕大众期许愿景而展开。所以,才不会产生排斥,才会一直受到大众的热捧,才不断的与市场发生高密的关联度。他们这些经典创作,非常值得我们研究,作品精湛的塑造手法也是我们陶艺作者及陶塑爱好者临摹学习传统技法的教科书。

 

 

现在社会科技飞跃,人们审美日新月异、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思想观念在多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是佛山陶艺行业的一名作者,同时也是石湾南风古灶店铺商家,作为经营者,在每天人来人往的接触中,与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背景素养的人产生对话,发生对作品的交流碰撞中,体察到人们视觉审美在这忙碌的社交生活里,普遍倾向于对作品快捷的第一自我受用,而较为忽视许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工艺。只要看上,感觉性价比可以,就确定完成选购。例如:惹人令爱、轻松愉悦、Q版造型、植物类等作品,更受买家垂青,传统的人物作品较少问津。从商家的角度出发,自然会依据客人集中的信息梳理,针对性进更多这类的作品销售。

 

有些顾客对我们石湾陶塑是有很深入了解的,可以把石湾陶塑历史从古到今详细解说一番,他们更注重的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模式,还有传承人各方面综合发展对陶艺界支撑力度,这类群体更钟爱传统的陶塑人物作品。在此想说的是:市场是一定存在的,高、中、低作品都具备它的买家,但要去汇总梳理,而不是自我为中心去创作设计一些不受众的作品,毕竟缝隙市场的交易一定就是如“缝隙”二字一样窄扁,市场上受众面不会太宽广。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大的群体喜欢这类作品,简单来说可以顺势而为创作更多这类作品就可。深层次来分析这种购买倾向,可能是与我们时代节奏块、社会生存、工作生活等等各方面压力大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化解精神压抑的能力,已然成为许多人生活里自我调节的方式。

 

而我们的传统手艺变化却非常有限,陶塑作品可以做的很精美,很飘逸,现实中越是精细的作品越容易破损,这是存在的事实。所以,在作品设计创作理念上必须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现象,生活人文等各方因素,同时也要在外观造型考虑运输包装和买家携带等问题。做到作品与市场同步,这就需要在作品设计创作时,多费脑汁对待每一件量产的作品。

 

 

结合时代大众的生活元素和现在的快餐文化市场,创作大家第一眼就能引发视觉冲击的,第二眼就能停步审视询问的作品,着实很有难度。可只要作品深受市场欢迎,需求旺盛,那么一切付出都是值得。作品创作前,先做个市场供求调查,产品与市场相融合关联度如何?这个环节不可或缺。一个有着传统陶塑手艺习惯的作者,要做新作品势必会受到旧创作思想局限,但有些作品只有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用心地分析市场上成功与失败所在,才能取长补短,做出既有新创意又迎合市场的工艺品,这样也让自己作品不至于出生就夭折,使作品生命力更长久。

关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