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浩然
惊闻噩耗,当知江湖路远,童梦不再,竟手足无措,此心终夜空空荡荡,唯有随笔涂鸦,聊作填充。
一个死后能够上央视,并被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成就相提并论的人,一个引发无数华人纪念的人——就算偶有几个跳梁小丑作所谓“批判”,亦无损大师的形象、成就和地位。
世人多把金庸小说当消遣,或有深究者,早已珠玉在前,此处不作赘述。惟觉拜读巨著多年,对三观影响颇大,其中道理入木三分,令人细思极恐(此处作“诚惶诚恐”解);更觉用以启示陶塑,亦无不可。
一
我们这一代人,不受金庸小说影响的男人,几乎没有;人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盖非虚言。然而能够在年少时就完本阅读的,也几乎没有。
真正的好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永不过时。昔日被视作洪水猛兽般可怕、并无一足取的“禁书”,随时间渐进而成为“经典”。盖因其三观正之又正,始终传播正能量。
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怎么可能不是好作品。纵然偶尔明珠蒙尘,亦终有光彩夺目的一刻。
好的陶艺作品也是如此。比如说,文革过去了,难道文革题材的作品便只是当时特征,于今无用?又比如石湾陶塑传统之“传神”理念,在不断强化所谓“形式与设计感”的今天,便是过时吗?
二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被多数人认为高于同侪——我认为文笔风格虽各有千秋,构思亦各具匠心——然而论格局,当然是金庸第一。
有的人的作品只是情爱、恩仇、热血,这些或许很好,但肯定不是足够好;正如目之所见,很多陶塑作品,或一味俗气讨喜,或套路固定,或削足适履……甚至有塑神如魔,以丑为美的,当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人的格局,作品的格局,皆是一样;即便艺术领域不同,也是一样。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品不仅是具象的人、事或典故,更是作者的思想和精神;如同塑造动物,我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塑禽兽如塑人”一样。
三
金庸的文化底蕴极深,既是家传,亦是后天勤奋所致。其作品中的人文性、文学性、历史典故以及儒道释三教精神,造诣当代莫能比肩。如《天龙八部》的章节词;《倚天屠龙记》回目的一韵到底;《鹿鼎记》回目的哲理对联;均是工整清雅,意蕴悠长又契合小说主旨。即便是人物取名,亦多有典故深意,如大冲若盈,水木清华,婉兮清扬等,一般不会取“李大胆”、“牛小刀”之类的名字,和石湾常见的取名方式不同。
所以我一向都说文化很重要,看看所有的机构,“文化”都排在“艺术”前面的——文化都欠奉的话,别人叫一声大师难道自己就不会暗自羞愧么?
不懂得苏武的精神,不了解东坡的豁达,不明白昭君的凄苦,不知道曹操的豪迈;甚至常见有连历史背景都未清楚就动手塑造,生安白造、张冠李戴,怎么可能会有经典问世。(这里再写下去恐怕又有人不高兴了)
四
如同文化一样,技艺也是要厚积薄发的。
比如金庸作品之中,速成的高手往往不是真正高手(点名游坦之、梅超风、宋青书等);裘千仞那种自吹自擂的草包肯定不算;旁门左道的往往也是噱头之后昙花一现。
世上虽然有天纵奇才的人,然而天赋还需加以努力。近来出现很多年纪轻轻,却又喜欢在公共场合和刊物上尽情故作高深的陶艺家——大约类似书法界的“丑书”,以出格求出位,殊不可取。试问你连潜心修炼都没有,就妄称超越前辈、全新手法甚至开宗立派?甚至背后还不免还有一群欢呼“星宿老仙,法力无边”的?
吾未见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五
写在《笑傲江湖》里面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而“和衷共济,共襄盛举”这种幻想,大概是只有进入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的。比如抗战时期我党的口号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团结一切力量”,差几个字,涵义大有不同。
所以永远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和支持;如同“谁人背后无人说”一样。江湖上的流言蜚语何曾中断过。
只不过……
只不过正能量可以略作夸张,负能量不应以讹传讹。经常听到的是“某某大师根本不会创作,都是枪手”;或者“某作品是模仿,只不过作者地位高没人敢说”;又或者各种“毒针派”、“黑枪党”等……
一方面来说,对谣言要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另一方面,发布和散布流言的人,非蠢即坏,十分该死。
六
金庸: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悄然离去的境界我还不曾领悟;大闹一场这个方面,大概早已臭名昭著。
常有朋友劝我少说两句,闷在肚里,不要跟人一般见识。又或劝我多说点“开场白”的,不要老是一击毙命。
道理我都懂,然而偌大的江湖,总要有人去做鲶鱼。大家都做好好先生,这小说还能写下去么?而且很多时候那些上蹿下跳,三尸神暴的人,往往是漏洞太过明显而已,好像不能怪我。就算我不刺一剑,总归是有人刺的,那时候说不定更痛更丢人呢。有话不讲,有错不改,终是井底之蛙。何况只有被人打痛了、打败了、打怕了,才或许愿意反思一下。
当日写的一首七绝:
落落江湖踽踽行,何妨快意只从心。
陶花焕彩先弘正,不效浮华夸好音。
再说了,你能想象,什么海鲨派巨鲸帮的头目代表中原武林去交流嘛?为免大伙一起丢人蒙羞,唯有先行打压一下了。压不压得了,只尽人事,不问天命。
七
江湖上,武功高的人肯定是高手。那么善用毒的呢?轻功了得的呢?或者铸造兵器的呢?这些是不是高手?
医术高明如胡青牛,大家有疑难杂症都去找他,这种人配不配得上一个响当当的江湖名号?
江湖又不是只有打架;正如陶艺又不是只有造型。
炼泥的、调釉的、甚至组装窑炉的,革命分工有所不同而已,难道就不能被行业所认可,不能有荣誉称号?环卫工人尚且评上劳模,流水线工人还选上人大代表呢?视而不见乎?
哪一天这些人心血来潮不造兵器了,其他人似乎还要沦落到尴尬地空手对空手,想来不大美妙。
如日前所写,石湾陶艺圈光怪陆离,各色人等,有尸位素餐的,有岳不群式的,有妙手空空的,比金庸的江湖还精彩。于我辈而言,坚守正道,唯此而已。
谨以此文,遥祭大师。